WFU

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
20161121 皮膚和皮連線

以下為林兩傳老師發表的傷科文章,經林老師同意,轉載於此。

我所謂的筋膜系統包括了皮膚。皮膚不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,所以一般專業的、學術的書籍並不把皮膚算成筋膜系統的一份子。筋膜系統將全身串聯,皮膚透過疏鬆的皮下結締組織系統,跟所有淺層的肌肉連結在一起。它是實質上限制所有肢體大幅度活動的主要因素,這種限制的因素是皮膚,而不是有些書本寫的,是肌肉形成的筋膜鏈(這我在近期的演講跟課程中,不斷用肢體活動證明這件事了)。

表淺的每條肌肉收縮時都同時牽扯住皮膚,而每條肌肉收縮的方向都不同,因此當整個肌群都變緊時,皮膚便被扯緊,因而每條肌肉的收縮,其實相對的也透過皮膚牽扯了其他肌肉。這中間的轉折關鍵是皮膚。

把皮膚算作筋膜系統的一環,還有個理由是癢跟局部的濕疹。以前文章說明過癢是皮膚或皮下組織的張力改變,刺激末梢神經的感覺,沒有用手搔抓改變張力很難解決。局部濕疹是因病灶附近結構(一個小系統,如手掌或整個手臂這種)的筋膜張力改變,皮膚被牽引而致層次間出現張力,持續出現癢的感覺,不斷搔抓而有濕疹的現象。就這些現象來看,雖然皮膚並不是結締組織所構成,在機能上皮膚可以算是筋膜系統的一個環節。所以我習慣稱皮膚做表淺筋膜或長程筋膜。

因工作和日常使用,所有肌肉都會處在不同程度,有張力而沒有放鬆的狀態,皮膚和表淺肌肉之間也就處在某種繃緊的情況。由於皮膚的繃緊,多少限制了肢體大活動的範圍,也反過來限制了個別肌肉的活動。

如何使皮膚跟表淺肌肉之間的張力消失,使皮膚的滑移變得順暢,應該是傷科調整或是針灸治療的第一步。我稱這種淺層的筋膜鬆解叫“皮連線”。

皮連線完成時,肌肉關節的調整,才能容易挪出空間,關節的屈伸開闔才容易在沒有張力(躲開筋膜系統的張力)的情況下到達到極限,從而徹底重排肌肉,並解開深層肌腱和韌帶的轉折扭旋。

針刺時最容易看清這種皮連線的變化。選定腳上任何一個點進針,不管是拍針或徒手進針,進入的深度都太深,要退針,退到剛好皮膚的下層,然後再緩緩行針,最好是斜刺(往近心或遠心端都無妨),提插或拈進拈出都好,深度一直在皮下組織層,行針中間要改變一下方向,或左或右,直到針下沒有阻力為止,皮連線就完成了。

這時輕挪皮膚,可以發現皮膚的可動度大增,按壓由腳到肩頸區的肌肉,可察覺整個系統的張力比另外一側鬆很多。這是皮膚跟與其相接的肌肉間,張力消失了!如果針在腳完成皮連線,整個腿的抬動或蹲起會鬆很多,如果針在手完成皮連線,則肩帶的活動度會大很多。由於多了很多筋膜的緩衝空間,整個筋膜系統張力下降,疼痛自然也會好不少,至少骨錯縫筋出槽的張力就小了 (許多淺針浮針有效,根本的理由都是如此) !

針刺在完成皮連線的情況比較容易理解及操作,那是身體在受刺激下被引導而完成的。至於手法如何完成皮連線,就複雜一點。

身體的軀幹跟四肢,都是一個桶狀或柱狀的結構,身體的筋膜系統在這個柱狀結構上呈現的都是一種螺旋形(或螺旋性)的狀態,表淺筋膜是這種螺旋變化的外皮,可以想像要鬆解這個螺旋結構,把皮逆轉成跟骨頭平行就好了!這也是手法鬆皮完成皮連線的基本想法。

操作上,身體縱軸的皮連線要由雙腳轉動起,雙腳的皮連線跟軀體的皮連線是同一回事,必須而且會一起完成。雙手(或是橫軸)的皮連線,就要兩手一起對稱旋轉才能完成。

手法操作皮連線要透徹,其實還要鬆解末端筋膜,也就是要讓手指腳趾末端的皮膚能鬆動,這樣筋膜的可滑移空間才會最大。

2016.11.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