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

打麻藥這檔事


這一年多來,因為開始有住院醫師跟診,所以一些比較基本的局部麻醉手術,或是手術前的準備工作便交由跟診的住院醫師執行,打麻藥也是其中之一。
上個星期的某次約診手術,因為住院醫師臨時有事,於是由我自己幫病人上麻藥,麻藥打完之後⋯⋯


病人:「醫師,剛剛不是說要打麻藥嗎?」
Dr.K:「呃⋯,已經打完一管麻藥了喔!」


聽到病人這樣反應,心中暗自竊喜,還好打麻藥的技術沒有退步。而接下來的拔智齒手術當中,每次讓病人嘴巴合上休息時,可以發現病人的嘴角都是上揚的,手術當然也是順利結束!

打麻藥這檔事,在我還是口腔顎面外科住院醫師的時候,就是我的恩師--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陳遠謙主任,一直強調的技術,自己獨立看診至今,也深深感到「打麻藥」雖然只是治療的一小部分,卻也是治療一開始最重要的步驟。

有些人會覺得,打麻藥不就是:1.針插進去。2.藥打進去。3.針拔出來。麻藥三部曲,輕鬆搞定!

不過,誠如頂尖車手高橋涼介(請參閱“頭文字D”)所說:「啟介(高橋涼介的弟弟)控制油門的功夫很好,踩油門粗略的可以分為五個階段,但細緻的踩油門技術應分為十個階段。」

打麻藥的技巧也是如此。從一拿起注射器開始就是細節。患者躺在診療台上的視角是如何?注射器怎麼拿,可以避開患者的視線?患者嘴巴張開之後,要怎麼轉移注意力,讓患者忽略進針的刺痛感?把麻藥注入時,手上的回饋感是如何?是不是該調整針頭的深度,或是調整推藥的速度,讓組織的脹痛感降到最低?出針時的速度該如何,才能減少不適?

區區三個步驟,還是可以分離出許多有待精緻化的細節。

不管是一般牙科治療,或是口腔顎面外科的局部麻醉手術,病人一躺上診療台,盯著醫師拿著一支細長的注射器,準備一針「嘟」到自己嘴巴裡,任誰都會害怕,如果能讓病人沒有什麼感覺就打完麻藥,對於接下來的治療,肯定是會順利許多。

不過,因為現在牙科的表面麻醉劑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,再加上局部麻醉的費用幾乎內含在大部分的牙科治療中,就健保給付的觀點,其實沒什麼C/P值可言,於是鑽研這類逐漸式微的雕蟲小技,就只能當作個人小小的偏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