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

20160808 左老師課後心得

以下為林兩傳老師發表的傷科文章,經林老師同意,轉載於此。

從學醫以來,我一直希望能用手法去調理氣機,但卻只能停在改變結構和筋膜的層次,沒有能夠真正調氣。雖然這樣的結構調整也能使不少內科症狀得到改善或治癒,但宏觀的結構改變與無形氣機的調理之間,終究是有落差的,結構的改變,未必能保證機能的恢復,一直不能明白缺失的中間環節是什麼。
換個角度說。傳統針灸描述的功能,才是真正的氣機調理,直接著眼改變神經興奮度,改變血流分布,改變內分泌功能,從而改變臟腑機能,情志狀態。這是一種直觀的對應,直接的調理氣血機能,而不是像我透過結構筋膜的改變,期待身體機能正常,因為結構調整了,而常常功能並未恢復。也就是筋膜並不等於經絡。終於左常波老師的針灸課 ,補上了我這缺失多年的環節,……

今年六月去青島上了五天左常波老師的課,數年大惑才豁然冰釋,當時震撼到無以復加。課後又和左老師同遊嶗山,同行的還有李曄老師及一夥同學。一路和左老師暢談針傷科不同的思維,又獲左老師提示動靜脈及血液的特質(這是傷科手法不太考慮的問題),回來後手法又因而跨進一大步,由細膩而入精微吧!

當時左老師的課是從董氏奇穴講起,他是第一個釐清董公(董景昌先生)穴位命名原則,並理解董公所掌握的,人體內在一種對應的奧秘。依著這種對應的原則,左老師重新發展出一套調理人體氣機的理論。(這細節屬左老師學術財產,我不能代為論述)

董公用五行統攝人體運作原則,左老師則進一步用中脈及陰陽的更基本概念,來做為身體調理的依據。這陰陽及中脈的概念,來自於傳統道家(丹道周天)修煉的體系。既然修煉成仙是人體改善並進化的最高法門,那治病或調理依循著這個法門,才是最高明的醫術。

左老師藉著從董公學術裡領悟的人體內在對應,用於道家修煉的途徑,不僅自身領悟實修,更可以藉針道幫助病人的身體及情志,某種程度回歸到修煉才能到達的狀態。所以左老師為他的針法系統命名為“以針演道微妙法門”。調理手段是調氣、調血、調筋、治神,而調理的目標是恢復生機,返回青春,身心寧靜和諧。

左老師的理論中,“對應”的概念是操作的核心。我們身體存在著無數的對應,身體上的許多小結構,可以對應大結構,診斷治療都是如此(如手掌、腳掌、耳朵可以全息對應全身一般)。於是左老師推測,身體是由無數相似的小結構(小單位)所組成,每個小結構的內在運作都是相同的,這些小結構反覆堆疊而成大結構,每個小結構之間有種內在的聯繫,改變其中一個,身體其他地方的很多相同的小結構也會改變。這種對應不是結構上的實質連貫(如傳統經絡或經筋般的),可以理解為一種不同維度的投影,一個點可以對應很多地方,反之,一個地方也可以是很多點過來的投影。

左老師說,在小結構的堆疊為大結構的過程,身體主要的結構中心,“中脈”,是一種依螺旋由下而上的結構(他拜訪了很多有實際修證的人而得的結論),其中有升降、開闔、迴旋,因此,左老師也推測,任督二脈,十二經脈,奇經八脈,不過是中脈在不同維度下的投影而已。所以身體實質的聯繫、對應方式,會有許多是有我們不能直觀理解的,因為我們無法同時看清這許多維度。但是我們可以掌握一些身體對應的規律,用來診斷,治療,並做為修煉的依據。

於是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想不通的道理。原來我泰山師父說的:“物物一太極,處處立太極”,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。

還跟左老師談到覺知的問題。左老師說,在用微針治神的過程,病人是不需要有覺知的,甚至不需要知道醫生在治療。我也提出一些想法,說明身體是有一套張力覺受及調控系統,獨立於我們平常思維判斷的感官大腦,所以我們身體肌肉筋膜系統的運作調控,很多是我們思維感官大腦所沒有察覺的。

左老師的治神針法,或許某種程度,是藉助了這個覺知以外的調控系統。曾經有過的大情緒波動、深刻記憶、特殊體驗,神經肌肉筋膜系統會在當下留下印痕(小結構會相應形變或重組),當用針去還原那些小結構單位時,病人常會出現莫名哀傷悲泣,或無比欣喜,或極度宗教體驗式的寧靜。治療的用針要極細,才能理順那可能是無限小的結構,以及躲開覺知思維大腦的干擾,還原純淨的大小結構系統。

在這樣的系統解釋下,我一直認為的筋膜具有覺知、傳導性,就容易理解了。手法操作下,筋膜系統具有的流動性,也更能明白其中的實質內涵。筋膜系統不過是小結構間的聯繫,小結構間的排列重組,其外顯的狀態,就是筋膜的系統張力。

於是我明白,從前的傷科治療,對於機能的恢復或氣機流動的還原,之所以有效有不效,關鍵就在於沒有徹底完成小結構的重組。也就是筋膜系統的還原不夠徹底。但是什麼樣的還原才是徹底?小結構是什麼,小到多小算是一個小單位?

在身體的一個系統裡(肩臂腕或腰腿腳),如果有問題,常常可以追尋張力末梢到指甲旁的井穴處。在該處扎一針(勢要擺順,針尖要抵骨才能疏通全部層次的筋膜),整個系統的肌肉群會翻旋回去,張力可以消解大半以上,就是一個小點。若依大多數人認可的全息對應來看,耳朵上的一個小點就可以對應身體一個大範圍,可知這個基本單位的小結構,可以是非常小的。所以該是“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”,處處可立太極,每個身體的一個小區塊,都可以做為對應全身的一個全息單位,關鍵在於小單位如何重覆堆疊的方式。

實質的堆疊架構方式當然是不可知,但是可以有一些線索可以探求。結構堆疊的基本方式該是和人體的整個外形主架構一致的,可以選定任何一個小區域操作,只是操作的難易程度和跟疾病的相關性如何,是不是找到病、象相應的聯繫。

前人常用的診斷或治療系統有手掌、腳掌、耳朵、下臂、眼睛,都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,而這可能意味著跨過一個運作單位(或跨過一個比較大的關節而使用不同的肌肉群)時,深淺層筋膜會有不同的對位方式或力線,所以在引導系統還原時,要考慮每個單位結構中的串聯,某種程度也是骨架的對位。

針法下針處,如果選對了“藏奸之穴”,針下瞬間所有結構重組,就像對應一般的立刻反應歸正(就是左老師說的,有病必有象,有象必有應,有應必有驗)。甚至在不同地方引導小單位的重組,也可以引動身體不同的氣機流動,左老師就是依據丹道周天修煉的原則,去設計針的陣法,引動如同修煉的歷程,不僅在治病,更在增進生機,返回青春。

微小單位的歸正連貫過程,可以使各種生理機能某種程度恢復,但是一些比較大單位裡的局部歸正,未必能使整體結構相互銜接上,這常常會是針法遇到的難處。傷科是用大結構的歸正去引導小單位的重組,而針法是用小單位的重組去引導大結構的還原。所以傷科的難處常常在小單位的是否真的還原。

傷科手法的操作,不外是以骨去對位筋膜,也就是整骨,以骨架的對位去引導筋膜系統的還原,或是以筋膜去對骨,挪動軟組織,以軟組織的排列順暢去帶動骨架歸位。以骨對位筋膜常見的難題是長程筋膜的挪借,而以筋膜對位骨架的難處,在於中層筋膜之間的鬆解與重組。

中層筋膜的鬆解與重組,一直是手法上的難題。表層筋膜的長度是有限的,骨架的可動性也是有限制的,上下皆有限制的情況下,要改變中層的排列流通就有需要相當的技巧。

左老師告訴我,放血是處理靜脈,如果可以處理動脈,對於疾病或病灶效果會更好。我忽然明白處理中層筋膜的辦法,可以利用動脈的灌流來還原其間的排列跟流通。恢復動脈灌流最重要的還是中層筋膜跟骨頭皮膚之間的相對位置,有點像解扭轉的毛巾一樣,找到一個狀態讓中層筋膜最空鬆,當然一隻手的手指要摸到灌流的動脈,才能夠知道動脈的波動是不是均衡的傳到該區域的每個地方。這可以用在尺、橈、肱動脈,腋窩、解谿、太淵、膕窩、鼠蹊動脈都可以用。這個必須躺樁藉呼吸引動筋膜的感受夠清晰,才容易掌握。

中層筋膜的鬆解,除了藉動脈波動灌流疏通以外,還可以直接的刺激來調整。從前覺得傷科手法裡的 “按、壓、點、撫、搖、撥” 等手法,是沒有什麼意義的,現在才發現,原來這些手法在處理不同層次的筋膜是有用的,只是要清楚如何使用,雖然目的都是在疏通氣血,但不是點壓按撫了以後氣血就會通,不清楚筋膜層次的糾結開解,只會更糾結。

當這些清楚以後,就能在手指腳趾末梢,藉筋膜的微細牽引,藉筋膜的覺知於流動性,可以使整個系統如影片中冰山融解崩裂般的,逐步開解。這種感覺用在每個關節交界面,可以盡量使大小結構之間的還原沒有落差,用手來做針刺的事,並用傷科知識保證大結構的連貫。

另外一個心得是中脈的歸正。所有傳統動態的修煉,都離不開站樁,這站樁為的就是歸正中脈。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中脈的實質架構方式,我們可以知道的只是它的流通性,流通代表機能正常。這種流通性包涵了兩個部分,一個是跟脊椎相關聯的筋骨系統,另外一部分是包裹著內臟的腹部筋膜。

脊椎為支柱的筋骨系統容易理解,腹部筋膜系統就模糊一些。腹部的筋膜系統牽拉住了肋骨髂骨跟腰椎,影響腰部環狀的筋膜,跟身體前後的筋膜張力。低仰頭身體有張力,其中一部分的阻力來源就會是腹部。

腹部內筋膜張力分布有問題,最直接的檢查辦法,是用腹主動脈的波動來判斷,一摸肚臍就感覺到腹主動脈的搏動的,就有大問題,表示腹內整個筋膜張力是太大的,所以黏成一團,腹主動脈的搏動才會清楚傳到肚臍上。一般按壓感受腹主動脈的搏動,看看是不是在正中,力量是不是上下左右均勻,感受傳到兩側的股動脈是不是一樣。如果不是,按壓挪移腹內臟器,一定有阻力而致張力不均的情況,需要調整勻稱,中軸的流通性才能正常。

手下不斷看清微觀世界的感覺,是一種難以分享的喜悅。學醫最大的報酬,清明而已。20160808